什么是蝙蝠蛾蝙蝠蛾,屬鱗翅目,體中至大形,較粗壯。頭小,無單眼,觸角短,雄蛾羽狀,雌蛾念珠狀??谄魍嘶?,上唇、上顎與下顎只存遺跡,無喙管。翅狹長,前、后翅脈序相同。冬蟲夏草的“蟲”就是蝙蝠蛾幼蟲。蟲草蝙蝠幼蟲是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1,什么是蝙蝠蛾
蝙蝠蛾,屬鱗翅目,體中至大形,較粗壯。頭小,無單眼,觸角短,雄蛾羽狀,雌蛾念珠狀??谄魍嘶?,上唇、上顎與下顎只存遺跡,無喙管。翅狹長,前、后翅脈序相同。冬蟲夏草的“蟲”就是蝙蝠蛾幼蟲。蟲草蝙蝠幼蟲是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當蟲草蝙蝠蛾的近老熟期幼蟲于冬季前后被蟲草菌感染后,菌絲充滿蟲體全身,幼蟲即僵硬,故名“冬蟲”;到了夏季,又從死蟲的頭頂上長出管形的菌座露出地面,故名“夏草”。

2,蟲草蝙蝠蛾的形成
蟲草蝙蝠蛾的生活史是:最后一齡幼蟲—預(yù)蛹—蛹—成蟲—卵—一齡幼蟲—二齡幼蟲—三齡幼蟲—四齡幼蟲—五齡幼蟲—六齡幼蟲—七齡幼蟲。
3,冬蟲夏草是植物還是動物
蟲草蝙蝠蛾的生活史是:最后一齡幼蟲—預(yù)蛹—蛹—成蟲—卵—一齡幼蟲—二齡幼蟲—三齡幼蟲—四齡幼蟲—五齡幼蟲—六齡幼蟲—七齡幼蟲。
4,蟲草蝙蝠蛾幼蟲的食性研究什么是蟲草蝙蝠蛾
蟲草蝙蝠蛾是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的本體蟲,為昆蟲綱、鱗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屬的一種昆蟲。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甘肅、西藏等省區(qū)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
蟲草蝙蝠蛾的一生需要經(jīng)過蟲卵期(約45—72天)、幼蟲期(約680—940天)、蛹期(約42—58天)、蝙蝠蛾成蟲期(約3—12天),也就是說蟲草蝙蝠蛾的壽命通常為2至3年。夏秋季為繁殖期,幼蟲在土壤中過冬。
如果在幼蟲期被蟲草真菌(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麥角菌科、麥角菌屬)感染,菌絲體在蟲體內(nèi)部生長并充滿蟲體,在春季時于蟲體頭部長出一根似草的棒狀菌座,釋放出成熟孢子。此時即稱為“冬蟲夏草”。
蟲草蝙蝠蛾是一種多食性昆蟲,除了喜食珠芽蓼的根莖外,還很喜歡采食頭花蓼,并特別喜歡采食另一種蓼科植物小大黃,豆科植物黃芪屬植物的根、薔薇科金臘梅的根以及其他植物的根都吃。真正的冬蟲夏草目前還不能進行人工栽培?,F(xiàn)在栽培的是蛹蟲草。銷售市場有限。應(yīng)該謹慎投資。
5,蝙蝠蛾和冬蟲夏草有什么關(guān)系
又叫蟲草,是蟲和草結(jié)合在一起長的一種奇特的東西,冬天是蟲子,夏天從蟲子里長出草來。蟲是蟲草蝙蝠蛾的幼蟲,草是一種蟲草真菌。怎么長出來的呢?夏季,蟲子將卵產(chǎn)于草叢的花葉上,隨葉片落到地面。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孵化變成幼蟲,便鉆入潮濕松軟的土層。土層里有一種蟲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襲那些肥壯、發(fā)育良好的幼蟲。幼蟲受到孢子侵襲后鉆向地面淺層,孢子在幼蟲體內(nèi)生長,幼蟲的內(nèi)臟就慢慢消失了,體內(nèi)變成充滿菌絲的一個軀殼,埋藏在土層里。經(jīng)過一個冬天,到第二年春天來臨,菌絲開始生長,到夏天時長出地面,長成一根小草,這樣,幼蟲的軀殼與小草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冬蟲夏草
6,蟲草蝙蝠蛾的形成
蟲草蝙蝠蛾是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的本體蟲,蟲草蝙蝠蛾的幼蟲在土壤中越冬時被蟲草真菌侵入體內(nèi),真菌在幼蟲體內(nèi)不斷生長,幼蟲體內(nèi)組織被破壞,最終幼蟲死亡殘留外皮,菌絲充滿整個蟲體變?yōu)榫?。第二年春夏交替之季,天氣變暖菌核開始萌發(fā),從蟲草蝙蝠蛾幼蟲的口或頭部長出一根有柄子座冒出地面,似直立的小草,因此沒有蟲草蝙蝠蛾,就不可能長出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一種稀有珍貴的中藥材,是我國的瑰寶,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它的稀有珍貴之處在于: 1.生長環(huán)境特殊:僅生長在青藏高原3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山草甸高寒植被中,即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肅五省。 2.寄主專一:僅寄生鱗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屬昆蟲的幼蟲。 3.生長周期長:蝙蝠蛾的生長周期一般是3年,在4500-5000米高山生長周期長達4-5年,幼蟲被侵染至形成冬蟲夏草又需要1年,因此,冬蟲夏草的生長期需4-6年。 4.獨有的醫(yī)療、保健作用:性溫,味甘,具有益肝腎,補精髓,止血、化痰等功效,研究發(fā)現(xiàn)還具有雙向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
7,冬蟲夏草中蝙蝠蛾是什么
蟲草蝙蝠蛾是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的本體蟲,為昆蟲綱、鱗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屬的一種昆蟲。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甘肅、西藏等省區(qū)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蟲草蝙蝠蛾的一生需要經(jīng)過蟲卵期(約45—72天)、幼蟲期(約680—940天)、蛹期(約42—58天)、蝙蝠蛾成蟲期(約3—12天),也就是說蟲草蝙蝠蛾的壽命通常為2至3年。夏秋季為繁殖期,幼蟲在土壤中過冬。如果在幼蟲期被蟲草真菌(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麥角菌科、麥角菌屬)感染,菌絲體在蟲體內(nèi)部生長并充滿蟲體,在春季時于蟲體頭部長出一根似草的棒狀菌座,釋放出成熟孢子。此時即稱為“冬蟲夏草”。蟲草蝙蝠蛾是一種多食性昆蟲,除了喜食珠芽蓼的根莖外,還很喜歡采食頭花蓼,并特別喜歡采食另一種蓼科植物小大黃,豆科植物黃芪屬植物的根、薔薇科金臘梅的根以及其他植物的根都吃。
8,冬蟲夏草到底是什么呢是蝙蝠蛾真菌嗎
冬蟲夏草是各種夏草真菌的子座及其寄生物蟲草蝙蝠蛾幼蟲尸體的復(fù)合體。蝙蝠蛾幼蟲被蟲草菌 (Cordyceps sinensis)感染,死后尸體、組織與菌絲結(jié)成堅硬的假菌核,在冬季低溫干燥土壤內(nèi)保持蟲形不變達數(shù)月之久(冬蟲),待夏季溫濕適宜時從菌核長出棒狀子實體(子囊座)并露出地面(夏草),可入藥。
冬蟲夏草,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fù)合體,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名貴滋補中藥材,有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抗腫瘤、抗疲勞等多種功效。
蝙蝠蛾幼蟲被蟲草菌 感染,死后尸體、組織與菌絲結(jié)成堅硬的假菌核,在冬季低溫干燥土壤內(nèi)保持蟲形不變達數(shù)月之久(冬蟲),待夏季溫濕適宜時從菌核長出棒狀子實體(子囊座)并露出地面(夏草),可入藥。 是一種冬天的蟲吃了一種草的種子,這種蟲一到了夏天就會死了,然后這個種子就會借助蟲子身體里的有機物生長。故名冬蟲夏草。
9,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
冬蟲夏草并不是蟲也不是草,而是一種菌藻類的生物或者是菌類,是由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的身體上而形成的復(fù)合物體。
冬蟲夏草是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的名貴中藥材,與人參和鹿茸并稱為“中藥三寶”,具有較高的藥用和科研價值?!读峦饩帯分杏涊d:“滇南有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蟲形似蠶,色微黃,草形似韭葉較細?!边@個名字很奇怪,聽起來好像一半是蟲,另一半是草。那么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
其實,冬蟲夏草不是蟲,不是草,是真菌。
冬蟲夏草是冬蟲夏草真菌的菌絲體通過各種方式感染蝙蝠蛾的幼蟲,進入這些蟲卵體內(nèi),以其體內(nèi)的有機物質(zhì)作為營養(yǎng)能量來源進行寄生生活,經(jīng)過不斷生長發(fā)育和分化后,使蟲體死亡,但蟲體外表保持完整無損,此時看起來像“蟲”。
奇妙的是,到了夏天,菌絲體扭結(jié)并形成草一般的子座伸出寄主,也就是我們看到冬蟲夏草前面長長的那一根,這就是夏草。夏草剛出土時,真菌棒狀子座的頭部的葉芽中含有冬蟲夏草的繁殖后代的種子——子囊孢子,子囊就會再次去尋找蝙蝠蛾的幼蟲,這樣,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一個生長周期。
10,蝙蝠蛾被毛孢真的是冬蟲夏草的學(xué)名嗎
冬蟲夏草,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fù)合體,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名貴滋補中藥材,有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抗腫瘤、抗疲勞等多種功效。 真正的冬蟲夏草均為野生,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上面的雪線附近的草坡上,對自然環(huán)境要求高。夏季,蟲子卵產(chǎn)于地面,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孵化變成幼蟲后鉆入潮濕松軟的土層。土里的一種霉菌侵襲了幼蟲,在幼蟲體內(nèi)生長。經(jīng)過一個冬天,到第二年春天來臨,霉菌菌絲開始生長,到夏天時長出地面,外觀象一根小草,這樣,幼蟲的軀殼與霉菌菌絲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冬蟲夏草”。菌孢把蟲體作為養(yǎng)料,生長迅速,蟲體一般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內(nèi)即可長至蟲體的長度,這時的蟲草稱為“頭草”,質(zhì)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長至蟲體的兩倍左右,稱為“二草”,質(zhì)量次之。因為僵化后會長出根須,所以被稱作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名貴滋補中藥材,與天然人參、鹿茸并列為三大滋補品。待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末發(fā)散時挖取,曬至6~7 成干,隨后去除似纖維狀的附著物及雜質(zhì),曬干或低溫干燥即得。 它藥性溫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虛者皆宜,比其他種類的滋補品有更廣泛的藥用價值。 不過現(xiàn)在好多都是人工培植的。
11,冬蟲夏草中蝙蝠蛾是什么
蝙蝠蛾屬鱗翅目蝙蝠蛾科。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蟲草屬的真菌寄生并能產(chǎn)生子實體的菌物結(jié)合體都稱為冬蟲夏草,但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學(xué)所指的冬蟲夏草是特指僅分布于我國青藏高原及邊緣地區(qū)高原甸中的中華蟲草菌。 冬蟲夏草的“蟲”就是蝙蝠蛾幼蟲。蟲草蝙蝠幼蟲是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當蟲草蝙蝠蛾蝙蝠的近老熟期幼蟲于冬季前后被蟲草蝙蝠幼蟲是一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當蟲草蝙蝠蛾的近老熟期幼蟲于冬季前后被蟲草菌感染后,菌絲充滿蟲體全身,幼蟲即僵硬,故名“冬蟲”;到了夏季,又從死蟲的頭頂上長出管形的菌座露出地面,故名“夏草”。 蝙蝠蛾的雄蟲成蟲翅展35~45毫米,磁成蟲翅更寬些;雄蟲體長14~18毫米,磁蟲蟲體稍長些。體色褐黃,體表有長毛,前翅前緣褐色,體中部有三角形斑及黑斑。中橫線成1條斷續(xù)的白色寬帶,有黃色和灰白色外緣。 后翅為棕黑色,翅上斑紋變化較大,雌性色暗淡,雄性色鮮艷。 此蟲蟲卵橢圓形,表面光滑。老熟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部棕色,體表乳白至灰白色,圓筒形,體節(jié)有深色毛基片。腹部、胸部有許多節(jié),每節(jié)又有幾個小節(jié)。腹足5對,趾鉤較圓,臀足趾鉤腎形。 蛹圓筒形,頭頂有角狀瘤、蛹、幼蟲和成蟲,其形態(tài)與其他全變態(tài)類昆蟲如蝴蝶等的形態(tài)大體上相似,只是蝙蝠蛾的翅翼特別長些,因而翅展也特別寬些,以及體色和斑紋有不同而已。
12,冬蟲夏草是蟲還是草
冬蟲夏草究竟是蟲還是草?青海大學(xué)牧科院副研究員、多年從事冬蟲夏草人工培育研究的王宏生介紹說,從它的形成過程來看。通俗地講,就是蝙蝠科許多種別的蝙蝠蛾為繁衍后代,產(chǎn)卵于土壤中,卵之后轉(zhuǎn)變?yōu)橛紫x,在此前后,冬蟲夏草菌侵入幼蟲體內(nèi),吸收幼蟲體內(nèi)的物質(zhì)作為生存的營養(yǎng)條件,并在幼蟲體內(nèi)不斷繁殖,致使幼蟲體內(nèi)充滿菌絲,在來年的5-7月天氣轉(zhuǎn)暖時,自幼蟲頭部長出黃或淺褐色的菌座,生長后冒出地面呈草梗狀,就形成我們平時見到的冬蟲夏草。因此,雖然兼有蟲和草的外形,卻非蟲非草,屬于菌藻類生物。
為真菌類子囊菌綱麥角菌科冬蟲夏草菌,寄生蟲在鱗翅目蝙蝠科昆蟲綠蝙蝠蛾的幼蟲體內(nèi)萌發(fā)于頭部的子座及其寄主的干燥復(fù)合體。均為野生。生長于海拔2000米~30000米以上的高山無樹林的向陽草坡,喜生于疏松干燥、腐植質(zhì)多的土壤中。
現(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結(jié)果證實,冬蟲草含有蟲草多糖,蟲草酸約7%,碳水化合物約28.9%,脂肪約8.4%,蛋白質(zhì)約25%,脂肪中80%以上為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zhì)中包含18種氨基酸,此外,尚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zhì)、抗菌活性物質(zhì)、生物堿、新型免疫抑制劑、超氧化物歧化酶、麥角脂醇、六碳糖醇等。
冬蟲夏草是一種很珍貴的藥材。
現(xiàn)在知道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了吧。
13,求蝙蝠蛾詳細 各個時期的圖片及特征分布捕捉方法不要百度
你好!
懸賞分這么高,看來對你很重要哦。
或許我可以幫到你。
加我hi百度。
如有疑問,請追問。蟲草蝙蝠蛾的生活史
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已知的蝙蝠蛾約30屬300余種,除大部分分布在澳洲地區(qū)外,在新西蘭、日本、法國等低海拔地區(qū)也有分布,但都不是冬蟲夏草菌的寄主昆蟲。從目前研究結(jié)果來看,該菌寄主昆蟲系我國特產(chǎn)。1965年,我國學(xué)者朱弘復(fù)等第1次報道冬蟲夏草的寄、主昆蟲是蟲草蝙蝠蛾。歷經(jīng)多年考察,我國的蝙蝠蛾昆蟲與冬蟲夏草菌寄生有關(guān)的有蝠蛾屬、類蝠蛾屬、二岔蝠蛾屬和雙節(jié)蝠蛾屬等4個屬30余種蝙蝠蛾。除了蟲草蝙蝠蛾外,還有白紋蝠蛾、白馬蝠蛾、白帶蝠蛾、德化蝠蛾、德欽蝠蛾、東隅蝠蛾、銹色蝠蛾、貢嘎蝠蛾、金沙蝠蛾、康定蝠蛾、康姬蝠蛾、麗江蝠蛾、理塘蝠蛾、碌曲蝠蛾、芒康蝠蛾、梅里蝠蛾、門源蝠蛾、暗色蝠蛾、斜脈蝠蛾、草地蝠蛾、人支蝠蛾、四川蝠蛾、異色蝠蛾、循化蝠蛾、葉日蝠蛾、玉龍蝠蛾、云龍蝠蛾、云南蝠蛾、玉樹蝠蛾、樟木蝠蛾、察隅蝠蛾、比如蝠蛾、中支蝠蛾、巴青蝠蛾、當雄蝠蛾、雙帶蝠蛾、寬兜蝠蛾等,都能被冬蟲夏草菌絲所寄生。其中,蟲草蝙蝠蛾是冬蟲夏草的主要寄主昆蟲。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決定了真菌的寄主具有相對嚴格的專一性,是蟲和菌長期地相互適應(yīng)與進化的結(jié)果。
以冬蟲夏草典型寄主蟲草蝙蝠蛾為例,其分布呈明顯的地帶性、地貌組合區(qū)域性及垂直分布等特征,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甘肅、西藏等省區(qū)3 000米以上的高寒革甸地帶。在四川,主要分布于川西的甘孜州、阿壩州境內(nèi)的近20個縣。其中,從拉拉山經(jīng)竹慶至河西一線以北的高原地帶分布最多。在青海,主要分布于化隆回族自治縣、同仁縣、玉樹州等。在西藏,主要分布于曲水、林芝等ll縣。
蟲草蝙蝠蛾為完全變態(tài)昆蟲,不同的種類其生物學(xué)特性雖有微小差異,但它們所經(jīng)歷的蟲態(tài)及各蟲態(tài)的生長發(fā)育情況是相近的,都經(jīng)歷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時期。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完成1個生活世代需4年左右。蟲草蝙蝠蛾的生活史是:最后一齡幼蟲一預(yù)蛹一蛹一成蟲一卵一一齡幼蟲一二齡幼蟲一三齡幼蟲一四齡幼蟲一五齡幼蟲一六齡幼蟲一七齡幼蟲。其中,幼蟲期長達3年以上,而蛹期、成蟲期和卵期加在一起才有4個月左右。根據(jù)人為分類法,同一地方挖取的幼蟲,體長≥3.6厘米的多為6~7齡;體長2.6~3.5厘米的多為4~6齡;體長≤2.5厘米的多為2~4齡。各個齡期的蟲態(tài)在全年均存在,常常是各代各期幼蟲相問而生,世代重疊,并非一年或數(shù)年一代整齊劃一。所以說,幼蟲期是蟲草蝙蝠蛾在自然界中表現(xiàn)出的主要蟲態(tài)。
由于蟲草蝙蝠蛾世代生活在高寒地區(qū),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使它具有驚人的耐寒性,冷昏迷點為一6.2~15.3℃。有試驗表明:幼蟲在0℃時,放置6天也不會被凍死,降到一3℃時,再經(jīng)5小時也不會死亡,在一6℃的冰箱中凍成冰棍后,再逐漸升溫,多數(shù)仍能復(fù)蘇。各齡幼蟲耐寒力為1~3齡>4~5齡>6~8齡。自然狀態(tài)下,冬季幼蟲也不會進入休眠狀態(tài),僅生活能力有所減弱而已。多數(shù)幼蟲在凍土層以下越冬,少數(shù)在凍土層內(nèi)越冬。其能抵御嚴寒,是由于它通過增高體內(nèi)無機鹽如磷酸鹽、鎂鹽、鈣和氯化物,以及氨基酸等的含量,提高機體細胞的滲透壓,從而增強自己的耐寒力。
初孵化的幼蟲生活在平均溫度IO~C的疏松、開闊、透氣、排水良好、腐殖質(zhì)較厚的表土層中,靠吃草本植物的地下根、莖為生。幼蟲不喜高溫,對土壤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在土層中的活動位置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化。幼蟲在土壤內(nèi)因取食和活動的需要打一深10厘米左右傾斜的“隧道”;2~4月份可在深10~20厘米的土層生活,少數(shù)深入到30~50厘米的土層生活,5~9月份多數(shù)幼蟲在深5~20厘米的表土層中生活;冬季在25厘米以內(nèi)的凍土層內(nèi)越冬。幼蟲具有超常的耐澇和耐旱力,其生活的土壤濕度以40%左右最為適合,但當土壤濕度達到60%或減少至10%時,仍能很好地生活。濕度過低時,幼蟲便吐出大量的絲狀物,將身體包圍,防止水分蒸發(fā),以延長生命;濕度過高時,因幼蟲體表有一層致密的不粘泥水的絨毛,而不與泥水接觸,仍能堅持生存。
幼蟲在土壤中靠取食草本植物的地下根莖生活,雖食性龐雜,但最喜歡吃頭花蓼、珠芽蓼、大小黃等蓼科植物的根,有時也食雪山草甸中的莎草科、禾本科、龍膽科等數(shù)十種植物的嫩根或嫩芽。饑餓狀態(tài)下,可以取食土壤中的腐殖質(zhì)為生。其耐饑餓力特別強,在腐殖質(zhì)土壤中可忍饑挨餓8個月,實驗室條件下不給食物仍能生存60天。
在產(chǎn)區(qū),蝙蝠蛾幼蟲呈聚集分布狀態(tài),疏密不均,密度大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達55條,而稀疏的地方幾平方米甚至上百平方米也難有1條。蟲草蝙蝠蛾多分布在山地陰坡、半陰坡的灌木叢土壤和草甸土壤中,土壤一般呈酸性反應(yīng),地表常有10~15厘米的草根盤結(jié)層,其分布規(guī)律直接受到取食植物、地形、地貌、海拔、氣候和土壤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蛹,隨著早春解凍,氣溫回升,成熟幼蟲大量取食。
到4月中、下旬,幼蟲先突破化蛹前吐絲做的土室上端,沿土層中的蟲體隧道從土壤深處鉆出到地面,進入預(yù)蛹期,幼蟲化蛹前軀體縮短并蛻皮化蛹。生長前期蛹對溫、濕度反應(yīng)不敏感,而當蛹進入成熟期,則對土壤溫度要求較高。當外界氣溫穩(wěn)定并高于土壤溫度時,蛹能轉(zhuǎn)動身體上升至地面,蛻皮羽化;當氣溫降低時,它又能反向轉(zhuǎn)動把身體藏于土層之中。初孵者呈乳白色,隨著蛹的不斷成熟,其顏色也逐漸加深,由乳白色轉(zhuǎn)為乳黃一黃褐一褐色一黑色。自然條件下,從化蛹到羽化需35~40天,平均37天,羽化后的蛹殼散落在草地表面或插入土中。
成蟲。蛹經(jīng)羽化后成蛾。成蟲,翅膀長3.6~4.5厘米,頭部多呈圓球形,觸角短小,長2~4厘米,呈節(jié)節(jié)狀;前翅后緣呈突出的弧形,后翅前緣也相應(yīng)的呈凹下弧形。前、后翅上都有一個中室,均由徑脈和紂脈脈主干消失而形成,在中室中有由中脈延伸而形成的脈序,并且第2紂脈只在前、后翅上留一部分。飛翔能力弱,活動范圍小,主要以交配、產(chǎn)卵、繁殖后代等生殖活動為中心。雌、雄成蟲個體,在交尾或產(chǎn)卵后即死,壽命僅2~4天,成蟲群體的延續(xù)期亦短,前后約25~28天。
卵。雌、雄成蟲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產(chǎn)卵,一般于羽化處附近草叢、土粒間及植株上產(chǎn)卵。產(chǎn)卵時間多在11:00~16:00時,以12:00時前后為高峰。1只雌蛾一般產(chǎn)卵100~800粒,平均為437粒。卵粒圓形或卵圓形,淡黃色或乳白色,直徑0.2~0.5毫米。受精后的卵,l~3天內(nèi)整體變黑,3~5天后中央頂部由乳白色漸變成黑色。卵孵化最適宜溫度為20~22℃,受精卵經(jīng)孵化產(chǎn)生幼蟲,幼蟲鉆入土壤中。剛孵化出來的幼蟲體長2~3毫米,體壁柔嫩,白色。未受精的卵則不能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