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三七粉的好壞如何鑒別三七粉的真假呢?說一些簡單的方法,嘗味道,正宗文山三七粉的味道是苦后回甘,如果沒有苦味或者沒有回甘味的三七粉質量都值得
本文授權轉載自
人間Museum(ID:Museumofus)
文 | 李子李子短信
你以為你吃到的東西是「自然」而「純正」的嗎?
三文魚的顏色真的是“染的”?
我愛逛生鮮超市??吹叫虑邢聛淼娜聂~擺在冷柜里,細膩鮮艷的橙色魚肉之間夾著白色的脂肪紋理,讓人食指大動。正宗的挪威三文魚(大西洋鮭)只能依靠進口,價格昂貴,然而當鮮嫩的生魚刺身伴著醬油和芥末入口時,那種爽滑豐富的口感的確讓人欲罷不能。
而當我們聽到某些養(yǎng)殖利益團體大肆鼓吹的“高原三文魚”,其實是淡水虹鱒的時候,心里總會不太舒服。虹鱒雖然和大西洋鮭有著親屬關系,但是卻是淡水品種,生吃有寄生蟲之虞,和我們想象中“三文魚”的消費習慣不符。而其中有個點或許也讓人格外在意——虹鱒類似于三文魚的橙紅色,是染的。
“染的”?
其實,“真”三文魚的顏色,也是染的。
野生鮭吃的魚蝦和甲殼類動物中,許多含有蝦青素(astaxanthin)、角黃素(canthaxanthin),都是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s)。其中,阿拉斯加的紅大馬哈魚(Sockeye)吃磷蝦最多,所以最紅;而往南一些的太平洋鮭(例如Chinook,奇努克鮭)則沒那么紅、甚至偏粉。
現(xiàn)在我們吃到的大西洋鮭,很多也是在可控條件下人工養(yǎng)殖的。如果只是喂飼料的話,魚肉會泛白。但是人們對三文魚的“紅肉”印象已經十分深刻,而養(yǎng)殖者會給飼料中添加人工提取的類胡蘿卜素。其中,一個叫 DSM 的公司專門給養(yǎng)殖廠商合成飼料色素,這是他們?yōu)槿聂~顏色制作的色卡。所以,除非你天生富貴,非野生捕撈不吃,否則你吃到的真·三文魚,顏色的形成很可能也經過了人工干預。
所謂“天然”的顏色
我們吃到的食物,“應該”是什么顏色的呢?“染”這個動作,夾雜著“以次充好”的既視感,那些我們讀不懂的染色物質,仿佛也是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然而,食物染色有著非常長的歷史,古時候就有人總結出來“美味”或者“高級”的食物釋放出來的顏值信號,通過提高顏值的小伎倆獲取更多利益。而我們心目中食物的顏色,實際上是被這一整個過程“定義”的——哪些看起來是“天然”的,哪些看起來又是“經過加工的”,都是如此。
最早的染色要追溯到在公元前1500年,人們就使用天然色素提高食物的外觀,比如用藏紅花使食品呈現(xiàn)出新鮮美味的澄黃色。公元前400年,古羅馬的博物學家老普利尼(Pliny the Elder)也記載,帝國商人出售的紅酒也會使用色素染色。在過去,將食物染紅可以使用甜菜(偏紫紅)、石榴(偏玫紅)和辣椒粉(偏鮮紅),染黃會使用藏紅花或者姜黃。使用姜黃代替昂貴的藏紅花成為了許多奸商的“明智之選”,德意志各邦國就曾經出臺過法律,禁止用姜黃“以次充好”。
用焦糖染色也十分常見。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炒糖色”是中國傳統(tǒng)廚藝中的一種重要技術,利用了“焦糖反應”,糖類在高溫(150-200℃)條件下發(fā)生降解、聚合,形成了具有粘稠狀特性的黑褐色物質。適當?shù)慕固巧軌蜃屖澄镎宫F(xiàn)出豐美的質感,焦糖反應本身產生的烘烤味和香味,甚至能蓋住并不新鮮的食物本身不太理想的口味。
人們染色的小伎倆,甚至演變成了傳統(tǒng),也成為了食物“應該有”的樣子。京都大學的研究者、講師久野愛曾經寫過一篇美國食品產業(yè)的論文,探尋了美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為食物染色的各種努力,科學的、技術的,再到市場的。食物的顏色并不僅僅是“看起來”那么簡單,關系到生產、銷售、政策制定乃至人們消費心理的各個方面。
例如,從紅木(Bixa orellana)的紅色種子皮里面提取出來的一種物質,被我們稱為胭脂紅,最先起源于南美。被歐洲人采用之后,16 世紀的英國人用來給當?shù)氐闹ナ咳旧?。傳統(tǒng)的格洛斯特郡的芝士(Gloucester Cheese)是黃色,因為有某種當?shù)孛咕歉呒壷ナ康臉酥?。然而加上胭脂紅之后,原本低劣的白色芝士也能呈現(xiàn)出高級的淡橙和金黃色。這種做法后來被“普及”到了英國產的各種芝士中,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芝士(以切打芝士 Cheddar Cheese 為首),都是經過工業(yè)染色的。
而黃油更是這樣。黃油來自牛奶,如果是吃飼料的牛,奶是白色的,提取出來的油自然也沒有顏色。然而,如果是天然放養(yǎng)的牛,在春夏時候在外吃草,草料中會含胡蘿卜素。這會讓牛奶呈現(xiàn)些許的金黃色,從而析出金黃色的黃油。人們認為這是美味的標志——所謂“六月之色”。19世紀70年代,美國的大型食品供應商,例如 Wells、Richardson & Co 和 Heller & Merz 等等,都開始使用人工的染色原料為黃油染色。
“黃油”的“黃色”,就這樣變成了“默認顏色”,盡管我們的牛奶還是白生生的。(嘛,很多美國人不知道黃油的原料是牛奶,哈哈哈)
而生產食物染色劑的廠商,則一直都在調配看起來能夠體現(xiàn)“正常黃油”的顏色。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保證不管誰生產出來的黃油、什么時候生產的,都必須得是同樣的顏色,盡管真正“自然”的牛奶顏色會因為飼料等條件的變化而產生變化。
食品染色的政策和規(guī)范經歷了相當多的變化,監(jiān)管部門的不斷介入,旨在保證添加進去的東西不會損害人們的健康,從早期的模糊規(guī)定(不能添加有毒的東西),到黑名單,再到現(xiàn)在的白名單。允許被使用為食品色素的物質是有限的(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編號。而如何調配這些顏色,就是食品生產廠商自己的事兒了。
歐盟食品監(jiān)督官方規(guī)定的可以作為添加劑的顏色,其中葉子符號的是天然提取物,滴管符號的是人工合成產物。
總之,什么樣的顏色是“正?!钡?、什么是“天然”的,已經不是我們的本能能夠左右的了。就像2012年,美國的星巴克爆出使用一種甲蟲身上提取的胭脂蟲紅色來做草莓星冰樂的染色劑,這造成了相當多人的恐慌(首當其沖當然是素食主義者),但這真的是“不自然”的嗎?那跟化學制劑的胭脂紅相比呢?
食物顏色與認知
我們并不會蒙著眼睛吃東西,視覺、嗅覺和味覺在進食過程中會互相影響。早在1936 年,化學家 H C Moir 就做過一個實驗,這個人把倫敦化學家圈子里的人都請來吃晚飯,所有的食物都請大廚精心準備過,但是 Moir 改變了其中一些食物的顏色。結果,好多人抱怨這些食物唱起來沒味兒,有一些人吃完之后感覺惡心——但這完全不是食物的錯。
近些年來的消費行為心理學實驗也有不少對準了食物顏色。北卡羅萊納大學的 Lawrence Garber 就做過這樣一項實驗,給被試提供橙色、紫色和透明的三種果汁。其中混雜有橙色的葡萄汁(錯誤的顏色),標簽上有的標著“橙汁”和“葡萄汁”(錯誤的標簽),有的就干脆標著“果汁”,來看看實驗對象對于這些果汁味道的判斷。
結果看起來像葡萄汁的橙汁,只有5.4%的人喝出來是橙汁。而透明的、標著“果汁”的橙汁,也只有24%的人喝出來了真實的味道。對于味道的感知也和顏色相關——對于紫色橙汁,人們傾向于嘗出更多酸味;而同樣的橙汁,只是因為顏色變橙色,人們便會覺得甜。
即使是很相近的顏色變化,也會讓人們改變對于食品味道的認知。Garber 的另外一個實驗把葡萄的紫色換成了檸檬的黃色。橙色和黃色顏色相近,但成功認出來橙色檸檬汁的只有30%,而檸檬黃的存在對甜味的感知也受到了影響。
他認為,食品顏色影響消費者對味道的判斷。特定的顏色和特定的味道,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某種模式,有的時候甚至超過了其它信息的來源(比如味道本身、或者文字標簽等等),占到了上風。原因也并不難理解:人們不斷從環(huán)境中獲取食品顏色和味道的信息,形成特定的模式。而在大規(guī)模農業(yè)和工業(yè)食品占據我們餐桌大部分地位的今天,“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我們的模式也自然會被制成品所鉚定。
人們對食物的顏色觀感,甚至形成了對食物的「印象」。比如,綠色=健康,黑色=黑暗料理,等等。圖片來源:thekitchn.com
吃什么色,買什么色?
視覺鏈接著味覺、嗅覺和口感,其中味覺(酸甜苦咸鮮)又是最強的。比如,特定的顏色和酸、甜的程度特別相關。紅色常常讓人聯(lián)想到成熟的果子,青色則容易讓人覺得酸。而且,顏色越深,味道越強。而在天然食物中不太出現(xiàn)的藍色,則會降低水果的味道強度,即使“藍莓味兒”的東西,也得更偏紫色,才能嘗起來不那么奇怪。
而且,不光是顏色本身,顏色的多樣性也讓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上升。一個1982年的行為實驗顯示,相比只有一種顏色,在糖果有更多顏色的情況下,人們會吃掉更多,即使是那單一的顏色是自己最喜歡的顏色,也很快就膩了。
這一點對于商業(yè)食品的設計制造特別重要。1990年,百事可樂曾經推出一款新品叫“Crystal Cola”,改變了可樂一貫的棕黑色(其實是焦糖色),結果遇冷。雖然可樂嘗起來的味道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人們就是無法接受它作為可樂的事實。
而對顏色最成功的炒作,無非是“馬卡龍”這個甜點。這種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味覺習慣里“甜到齁”的東西,其實也并不是所謂歷史悠久的法國甜品。
最早在南錫流行的馬卡龍,其貌不揚
開始,馬卡龍只是以蛋白霜(meringue)為底的甜點,顏值并不高。讓其成為經典法式甜點 icon 的,還是拉杜麗( Ladurée) 烘焙坊的顏色游戲。拉杜麗創(chuàng)立于 1862 年,1930 年,創(chuàng)始人的孫子開始把馬卡龍做成了兩層,添加了生巧的夾心。最重要的是,他們給馬卡龍加上了各種顏色,代表各種口味,顏值一下子提升了。他們將顧客對準中產、新貴們,作為能買得起、又十分體面的禮品,流傳于巴黎。
一開始,馬卡龍也沒有如此之多的口味(只有巧克力、香草、咖啡和覆盆子),也沒有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粉嫩的“馬卡龍色”。真正讓馬卡龍色家喻戶曉的,是上世紀 90 年代,拉杜麗決定打入時尚界,將自己的當季新口味和時尚流行色結合起來,并登上了 Vogue 和 ELLE,銷量也因此狂漲了 3 倍之多。
粉嫩的顏色和新的味型,也因此一炮而紅。比如開心果的粉綠,檸檬的粉黃,2009 年甚至推出了「鈴蘭」(Lily-of-the-Valley),是一種介于粉黃和粉綠之間的顏色,成為了當季爆款。有意思的是,馬卡龍為了追趕流行而推出的新顏色,反而又促進了這種顏色在時裝界的流行,所謂“馬卡龍色”也成為了粉嫩時尚、少女般清新的代名詞。
所以,“馬卡龍色”在商業(yè)炒作下給了人清爽、高級的味道感受,有 N 個色號、多彩的馬卡龍也會提升人們的購買和消費欲望,讓人目不暇給地興奮起來。
隨著馬卡龍的流行,更多的人會將馬卡龍的粉嫩顏色,和口感柔和、甜蜜的信息結合起來,成為甜品的定番“顏值”。而口味,或許真的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所以……?
我們的食品的顏色,與“自然”本身已經相去甚遠。顏色成為了食物的外在標簽,而我們對它擁有著復雜的情感,就像我們執(zhí)著于“三文魚”本身的名字一樣——大西洋鮭(Salmon)的粵語音譯而已。
虹鱒是什么,我們會關心嗎?為什么有人想要將虹鱒染色,并一定要安上“三文魚”的名稱——盡管它僅僅是一條淡水魚?
是的,我們關心的,并不只是食物好不好吃而已。而想方設法讓你掏錢的商家,肯定是再明白這一點不過了。
李子說:
這一篇探討了科學、心理與我們每個人的餐桌,食品政策與消費實際上是大學問,但總之也希望大家也有好胃口。
(其實,虹鱒做熟了也蠻好吃的……)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后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編輯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一鍵置頂公眾號 從此劃船不用槳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本文經 江湖米麒麟(ID:jhmql2017) 授權轉載
重慶臨江,長江、嘉陵江、 烏江、 涪江等幾江水把整個重慶“切”的“亂七八糟”,自此造就了它潮濕多霧的天氣。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一個很小心的人,每次我穿雨衣的時候,我都會戴太陽眼鏡,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什么時候會下雨,什么時候出太陽。”
1994年,林青霞在王家衛(wèi)導演的《重慶森林》里始終沒有摘下過自己的墨鏡,
連同
濕熱多雨的重慶徹底的留在了我的心里。
但零散、多霧雨并不是重慶最魔幻的地方。
你一定不知道,重慶還有一個俗稱,“8D魔幻城市”。
前幾天,還有一位重慶的哥非常驕傲的一邊開車一邊“數(shù)落”GPS:“如果聽導航的話,就會永遠在里面轉圈圈,轉不出去。重慶沒有東南西北,只有上上下下,GPS根本不管用!我們才是活生生的GPS!全中國最復雜最怪異的城市道路地形——重慶”。
重慶是個“8D魔幻城市”,據說從一樓進去下兩層出來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二樓,“
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心里素質稍微差點兒的酒感覺是鬼上身了。
總之,到了重慶你就知道,有一種距離叫垂直。
你也會非常服氣,有一種職業(yè)是專門給人帶路。
但這都不影響我對重慶的愛,因為重慶對面的表達登峰造極
,
重慶光小面就有50強!
1重慶小面50強
下面是歷經一個月,285家面館參加,62萬網友參與評選出的
“重慶小面50強2017”
的榜單:
(榜單按首字母順序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重慶小面50強
沙坪壩區(qū)
包包白專業(yè)牛肉面、董小面、正宗三姐貓兒面
渝中區(qū)
陳小面、成長巷巷、大眾豌雜面、瀚客重慶面館、花市豌雜面、惠氏抄手面、開半天豬耳朵面、老虎灶鼎鍋面、胖妹面莊、十八梯眼鏡面、王五板凳面、吳媽老面、一熱勝三鮮、張莉面莊
九龍坡區(qū)
彩電面、二娃攤攤面、雞公面、老太婆攤攤面、老戰(zhàn)友渣渣面、門外香怪味面、周三老面館、竹林牛肉面
大渡口區(qū)
福半天牛肉面館、哥牛肉面
渝北區(qū)
阿明家私房牛肉面、奧照面、板凳面、鄧記牛肉面、釣魚貓面、龍氏機場豌豆面、鮮小面、趙伍面莊、朱兒面莊
江北區(qū)
斗碗面、海關對面、聚園面館、小小面莊
南岸區(qū)
陳祖面、春森牛肉面、南七面莊、耍耍面、香香鹵面、肖氏面莊、楊八面莊
萬州區(qū)
程涼面、老鹽坊棚棚面
梁平縣
朱家面館
有沒有被五花八門的名字震驚了?牛肉面也算重慶小面嗎?渣渣面?眼睛面?是什么鬼?
但是來到重慶你就明白了,你原來知道的重慶小面(特指麻辣素面),只是外面的對重慶小面狹義上的定義,而重慶人心中
廣義上的重慶小面是一切帶有臊子的面食,比如牛肉、肥腸、豌豆雜醬面等
。
雖然找50強什么的,都是游客干的,隨便在重慶隨便找一家都會很好吃的。
但我依然覺得我要篩選幾家才會放心讓你去吃。
所以如果你要是問我哪家是不得不吃的,我首推
秦云老太婆攤攤面。
1)秦云老太婆攤攤面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qū)楊家坪萬象城萬象美食街
雖然秦云老太婆攤攤面早已算不得市井小店,不但被《舌尖上的中國》推薦過,還數(shù)次奪得重慶小面50強榜首,更要命的是,裝修現(xiàn)代感十足、流水線作業(yè),連鎖店也開的不亦樂乎。
按理說,這樣的店面應該是在我的美食鄙視鏈頂端的,我內心一定是拒絕推薦它的,但是無奈舌頭騙不了人,雖然秦云老太婆家的小面稱得上是重慶最低價(重慶小面均價12,這家6-8塊錢一碗),一口吃進嘴里卻無話可說,這樣的店賺錢天經地義。
老太婆攤攤面原本沒有名字,只是廖老太婆和兒子秦云在廠區(qū)家邊的“面攤攤”上勤勞經營二十多年后食客們自發(fā)叫出來的名字。
而且老太婆攤攤面20多年來只專注做4種地道的重慶小面:麻辣小面、牛肉
(牛筋)
面、肥腸面、豌豆雜醬面。所謂攤攤面,其實和豌雜面類似,都是少水的,稱作“干溜”。
尤其這家的豌雜面端上來,面條根根筋到,豌豆、雜醬各一半,滿滿的鋪在面上,將筷子從面碗邊上一插到底再抬起來攪拌,讓佐料、豌豆、雜醬充分融合,每一根面上都裹著炸醬,吃進嘴里真是滿滿的幸福感。
2)花市豌雜面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青年路77號萬豪酒店寫字樓對面
花市豌雜面號稱重慶小面5強。
這家重慶小面店始于1995年,坐落在較場口7號口上來往前走一點很快就能看見的位置,非常簡單的一家小面店。屬于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那種店。
豆子煮的非常軟糯,基本不用咬就已經在口中化掉,澆頭也非常出彩,最重要的是面非常勁道!真的就是好吃到即使店面破小,也讓你甘愿坐到門后支的攤位上去吃,甚至站著吃!
3)十八梯眼鏡面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解放西路173號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的十八梯,那里真的是重慶城市進程的縮影,而十八梯眼鏡面
就開在了十八梯的對面。走完重慶非常出名的十八梯,真的不能錯過這家店。
這家店的面的種類也不多,就是牛肉面和重慶小面,還有酸菜米線。
牛肉面比較貴,要28元一碗,但這里的牛肉卻能給足足四大塊,每一塊都是不一樣的部位,但是無一例外的很大,滿滿的肉味,很帶勁并且很嫩,連牛筋都是一抿就化!牛腱子肉,內藏筋,硬度適中,紋路規(guī)則。
吃到最后剩下2坨,偷偷藏在面湯里,軟爛卻又嚼勁也很入味,再配上爽滑又帶有肉香的圓白菜,那味道簡直了。而且面條比一般的重慶小面要粗,也更有有嚼勁,所以吃完就感覺28元真不虧。
2最重慶的12碗酸辣粉
可以說7元一碗的酸辣粉
是重慶最受歡迎的小吃,大多數(shù)店還保留著手工漏制的傳統(tǒng)做法,食客們通常都是紙碗裝著站著吃,紅薯粉非常筋道,再放上一點肉末,一點豌豆,越簡單越美味。
每個重慶人心中,都有一碗最愛的酸辣粉。
重慶酸辣粉12強
沙坪壩區(qū)
雷家老農民手工粉、
張老漢手工酸辣粉、100年羅氏手工酸辣粉、
義門白家酸辣粉
渝中區(qū)
好又來酸辣粉、
傅光頭酸辣粉、苗家酸辣粉、熊雄手工酸辣粉
巴南區(qū)
趙大妹酸辣粉
九龍坡區(qū)
六妹酸辣粉
萬州區(qū)
稀飯廠巷巷酸辣粉
北碚區(qū)
譚婆婆酸辣粉
好又來酸辣粉
的知名度我就不用多說了,
張老漢手工酸辣粉
的招牌霸王牛肉紫薯酸辣粉也是磁器口必吃之一,但如果需要推薦的話,我會首推
熊雄手工酸辣粉
!
1)
熊雄手工酸辣粉
地址:渝中區(qū)紙鹽河街37號重慶洪崖洞4層
熊雄手工酸辣粉在重慶非常著名的洪崖洞4層,路我就不指了,反正指了也找不到,不過不管多難找的路,只要吃了一口這家的豌雜酸辣粉和涼糕,你就會立刻忘記之前的所有勞累和抱怨。我感覺這里不但粉兒做的特別勁道,還應該叫“開心粉兒”,看圖你就懂了!
2)稀飯廠巷巷酸辣粉
地址:重慶市萬州區(qū)太白路27號
稀飯廠巷巷酸辣粉是
的口碑店,也叫稀飯廠酸辣粉。
如果極端地說別家的酸辣粉都是旅游景區(qū)的游客酸辣粉,那么這家一定是深藏于市井里的一碗老重慶酸辣粉,而且是屬于三朝元老級的店,只有老萬州人才能找得到!
他家的粉兒10塊錢一碗,還保留著十幾年前的老味道,分量特別足,配上雜醬、黃豆、香菜、蔥和手工特制的佐料,僅用“鮮辣爽滑”一詞真的不能形容!
3重慶人最愛的3大老麻抄手
說起來,老麻抄手的起源又和成都沒有什么關系了。
相傳老麻抄手創(chuàng)始于清康熙年間。起初是況氏夫婦在重慶開了一家小吃店,主要賣擔擔面、餛飩等小吃,但生意一直很冷清。一天,其侄子來訪,看到叔嬸的小吃店生意清淡,便說:四川人喜歡吃麻辣,如果叔嬸在餛飩里加上辣椒面、花椒面、紅油等,一定可以賣的很火!況氏夫婦于是把花椒磨粉加工,并多次改良,慢慢地就演變成了目前重慶人最愛的紅油老麻抄手。
1)掰抄手
地址:
中國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小龍坎正街276號
如果想要吃正宗的重慶老麻抄手,推薦去這家的總店去吃。位于
遠近馳名的大龍火鍋對面旁,小龍坎石碾盤中間紅綠燈處,或者去大龍火鍋的時候可以稍一碗。
這里最特別的是
一改川渝紅油抄手厚皮大個頭的特性,保留了在重慶相對冷門的、由骨湯熬制的清湯抄手,有點
像福建扁肉的大小,卻是實打實的味道好,
胡椒味濃
。
當然老板為了配合重慶人的口味,還會貼心配上一碟
秘制的辣椒醬,里面大概加了
干辣椒、黃燈籠椒調味料和醋來調味,
麻辣爽口,巴適得板!
2)佬麻抄手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嘉濱路88號洪崖洞4層407附12(近滄白路)
這家店也在重慶非常著名的洪崖洞4樓百子巷(近滄白路),主打是正宗的紅油老麻抄手。雖然坐落在旅游景點,比普通的抄手貴,但是味道是非??梢缘?,尤其是抄手的肉特別鮮美,然后湯頭就是超級超級麻,越麻越上勁兒,特別過癮,一點也不辜負招牌里的“佬”、“麻”二字!
3)吳抄手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解放碑中華路74號
滿大街都是的,但是感覺其他分店都是假的,所以還是建議你要是真想嘗嘗的話,就去老店,在中華路74號,解放碑附近,可以說是重慶80后的集體記憶了。
但是我并是不很喜歡他家的抄手,覺得挺一般的,反而是每天下午2點才供應的煎餃驚艷到了我,只此一家,其他分店都沒有。
4重慶人最愛的10家小吃
1)啞巴熨斗糕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較場口磁器街(近較場)
熨斗糕是以前重慶人們非常喜愛的早點,不過現(xiàn)在不常見了,偶爾會在路邊的早餐小攤看見有賣,啞巴熨斗糕就是其中一家,流動的攤位,位置雖然好找,但不是每天都在,
酥香甜嫩,非常有名。
2)人和街眼鏡油茶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人和街1號(近四十二中外)
油茶是很老式的重慶早餐,是一種非常具有重慶特色的食物,但卻并不被外地人所熟知,現(xiàn)在卻是很難找到了,這家據說是重慶最好吃的油茶,開在人和街小學和四十二中之間的那個三岔路口,梯坎上十步左右,攤位擺在一顆老黃角樹下面,零散的擺了幾張桌子,已經做了十三年。
油茶里綿密的米糊,香脆的撒子加上老板調配的調料,滋味十足
。另外推薦這里的糯米團,這夜市深受重慶人喜愛的早餐之一,香黏的糯米包裹著炸的酥脆的油條,在裹上一層黃豆面,元氣滿滿。但是難找程度跟油茶也不相上下,這里全有,配著油茶,味道正好。
3)春森路糯米團
地址:渝中區(qū)學田灣正街59號春森路社區(qū)門口
如果想專門吃一口正宗的糯米團,可以去春森路社區(qū)門口的春森路糯米團排隊。這家的糯米團的糯米煮得非常好,不硬不耙、晶瑩透亮,有三塊錢和四塊錢的兩種,大小不同。
4)山城湯圓老街小吃鋪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八一路好吃街如家酒店對面
八一路步行街上的美食非常多,我最愛的就是這家?guī)资甑睦系?。重慶人們早餐還喜歡吃湯圓,雖然叫山城小湯圓可一點都不小,皮薄餡兒大,而且這里的糯米特別好吃,
5)陳涼蝦
地址:大渡口區(qū)建設村躍進路(陽明華庭小區(qū)后門)
在重慶,涼蝦不是蝦,而是一種類似于涼糕的消暑甜點。因為形似小蝦米,加上冰冰冰涼涼的因此叫涼蝦,一般面館、火鍋店等等都有,晚上燒烤攤旁邊也都會有賣,
甜甜的非常解辣解膩。
但是最好吃的還是推著車的路邊攤。
比較有名的是
大渡口的陳涼蝦,攤主60多歲了,原本是重鋼煉鋼廠的工人,為了養(yǎng)活全家他在躍進村勒個巷子里擺了攤,如今已經在這里攤口賣了20多年涼蝦了。
千萬千萬注意,這家店沒有別的名字,也不是隔壁的那家有點混淆視聽嫌疑的“
涼蝦夫妻店
”哦!
插播:“主城評出十大冰粉涼蝦店”榜單
重慶冰粉涼蝦10強
南岸區(qū):
冰粉妹妹
大渡口區(qū):
陳涼蝦
渝北區(qū):
朱記石磨坊
沙坪壩區(qū):
回頭望
巴南區(qū):
太陽花小吃店
渝中區(qū):
滕涼蝦、凱旋路電梯冰粉
北碚區(qū):
西大涼蝦
南岸區(qū):
南山涼蝦
九龍坡區(qū):
當當冰粉
6)美心面包
地址:重慶市南岸區(qū)洋人街
重慶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美心面包,只能在重慶洋人街買到,不要餡兒的
1
元一條,奶油餡兒的
2
元一條,
分量非常足,
一直沒有漲過價,很多人排隊。
7)陳建平老街陳麻花
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qū)磁正街58號
其實重慶的麻花每家都差不多,但是最著名就是這家陳麻花,名氣與其所在的地標級建筑群磁器口差不多,有一條街都是賣麻花的,雖說陳昌銀麻花是因為打官司被判成了正宗陳麻花,但我還是比較推薦陳建平老街陳麻花,現(xiàn)在已經成為重慶手信必備了,當然如果你有胃口的話,可以從街頭吃到從巷尾,每個味道都吃一遍的
。
8)阿亮涼糕
地址:重慶市渝北區(qū)松石大道1號附27號金島花園都市麗人醫(yī)院對面
他家的涼糕算是涼糕屆的鼻祖了,真的可以說是最好吃的涼糕了,冰粉里面還有糯米團子,嚼起來勁道爽口,紅糖不會甜的發(fā)慌,再配上黃豆粉甜糯香甜,真的是連外賣都能驚艷到的那種好吃。
9)梯坎豆花
地址:九龍坡區(qū)黃桷坪老川美對面
在重慶有一句民謠:“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說的就是老重慶手工石磨的豆花,梯坎豆花就是一家開了很多年的老店。在川美對面,里面有很多川美的學生來吃,標配是統(tǒng)一的豆花飯+白肉。我吃一口就驚了,這里的豆花特別鮮嫩,佐料香辣,但吃起來非常清爽可口,開胃下飯。
10)萬媽串串香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qū)楊家坪轉盤前進路車站旁
李記垮了之后就發(fā)現(xiàn)了這家,就在楊家坪壹心壹學校下面,公交車站下車即到,很方便。鍋底很好,菜品都很多,煤氣很快,放菜下去,幾分鐘就沸騰可以吃了,酸梅湯是自家熬的,好評,性價比很高。總之是那種,如果遇上了就一定要進來嘗嘗,如果遇不上也沒什么特別大的可惜的,畢竟串串還是去成都比較好吃。
除了以上,還有金湯街可以吃金湯包、李子壩還有三絕
(李子壩梁山雞、烏魚花、茶泡飯)
,以及胡記蹄花湯、程涼面、胖妹面莊、多一家古鎮(zhèn)雞雜、手工糍粑等,都是口碑店。
最后,祝你出走重慶幾天,歸來沒有變成個大胖子。
本
/
文
/
作
/
者
本文經 江湖米麒麟(ID:jhmql2017) 授權轉載
吃貨們都在看
戳這兒看:
專賣發(fā)酸的鍋底,大家卻不生氣
戳這兒看:
胡同里的露臺餐廳,專做重口味
戳這兒看:
陪我長大的店,在國外要排大隊
關于北京吃貨小分隊
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請認準唯一微信號:
BJCHIHUO